每天300噸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專業(yè)、專注處理生活污水、醫(yī)院污水、屠宰污水、食品污水、工業(yè)污水等,保證水質可達一級A(直排標準)、一級B(直排標準)、二級排放標準(排到市政管網或下水道)。
厭氧氨氧化指的是在缺氧條件下以亞硝酸鹽為電子受體將氨氧化為氮氣的過程,該過程由一類*的、被稱為“厭氧氨氧化菌”的專性厭氧微生物催化完成;更重要的是,厭氧氨氧化在污水處理領域顯示出良好的應用潛力,目前厭氧氨氧化工藝及其應用成為了研究的熱點,本文重點介紹厭氧氨氧化菌的生物學特性,厭氧氨氧化反應原理,厭氧氨氧化工藝的影響因素及實際工程應用。
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多和工業(yè)化水平的發(fā)展,我國水資源污染問題日漸突出,水體富營養(yǎng)化問題加劇,處理城市污水已成為當下的熱點。相比于其他的脫氮工藝,厭氧氨氧化反應不但展現出更好的脫氮性能,而且不需要外加有機碳源作為電子供體,在節(jié)約成本的同時,防止了投加碳源所產生的二次污染;避免了溫室氣體的排放,同時也減少了實驗所需的占地空間[1]。
2厭氧氨氧化菌的生物學特性
厭氧氨氧化菌作為浮霉菌的一類,必然具有浮霉菌細胞所具有的一切特性。浮霉菌具有十分*而典型的細胞結構:由膜包裹形成的亞細胞結構。這種浮霉菌的特征結構在厭氧氨氧化菌中也得到體現,如圖1所示。透射電鏡分析表明厭氧氨氧化菌有自己*的一類由膜包裹形成的細胞器,被命名為厭氧氨氧化體)。由圖1,可以看出,厭氧氨氧化菌從外到內由八部分構成:(1)細胞壁;(2)細胞質膜;(3)PP質;(4)細胞內質膜;(5)核糖質;(6)細胞類核;(7)厭氧氨氧化體膜;(8)厭氧氨氧化體。
4厭氧氨氧化工藝的影響因素
(1) 溫度,溫度主要是通過影響酶的活性進而影響厭氧氨氧化反應。鄭平等[2]研究表明,當溫度從15 ℃提升到35 ℃時,反應的速率加快;隨著溫度升高到35 ℃時,反應速率隨之下降,所以zui適的溫度在30 ℃左右。30~35 ℃是厭氧氨氧化菌的*生存的溫度。
(2)pH,pH通過兩個方面對厭氧氨氧化菌產生影響。一方面是厭氧氨氧化菌的耐受程度,另一方面也影響基質的平衡。Strous等[3]研究厭氧氨氧化菌zui適宜的pH在6.7~8.3之間,而在8.0左右是其zui大的反應速率。
(3)溶解氧,厭氧氨氧化菌是一種厭氧菌,反應器中有氧氣的存在對它產生明顯的抑制作用。所以,在厭氧氨氧化菌的富集培養(yǎng)和厭氧氨氧化工藝啟動中,為了實現厭氧,都對進水箱或反應器進行系統(tǒng)的曝氣(氮氣或者氬氣)。
(4)有機物,在厭氧條件下,有機物會作為電子供體和亞硝酸鹽發(fā)生反硝化作用,導致異養(yǎng)的反硝化菌快速生長繁殖,反硝化菌與厭氧氨氧化菌競爭生存空間和底物,從而抑制厭氧氨氧化菌的活性。
(5)光,光對厭氧氨氧化菌會產生抑制作用,會導致氨氮去除率降低。在實驗過程中,厭氧氨氧化反應器外都會用黑布嚴實包裹;而在實際工程運用上,厭氧氨氧化反應裝置則可采用不透光的材料,這樣能夠避免光對厭氧氨氧化過程的不利影響。要確保污水和清下水穩(wěn)定達標排放,切實做好廢水分類收集、分質處理和清污分流是企業(yè)必然選擇。如何有效地開展廢水分類收集、分質處理和清污分流工作,是擺在眾多化工企業(yè)面前的一項緊迫而又現實的難題。以某化工園區(qū)眾多企業(yè)實際經驗為基礎,就此進行一些探索,提出了較為實際的對策。
每天300噸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1污水收集普遍存在的問題
1.1地埋管網問題
大多數化工企業(yè)污水排放采用地下埋管。地埋管道主要存在以下問題:易產生2次污染或交叉污染;不便于日常檢查。
1.2不分質收集處理
化工廢水水質往往因生產工序的不同相差很大,需針對不同的廢水采用對應的處理工藝。如含鹽廢水需采用三效蒸發(fā)、MVR等方法去除高鹽,高COD廢水需采用芬頓氧化、微電解等預處理方法處理特征污染物,車間設備清潔廢水等低濃度廢水可直接進入生化系統(tǒng)。
但很多企業(yè)根本達不到要求,一是由于管網建制不合理無法分類收集;二是廢水處理設施僅有生化裝置無預處理裝置,分類收集難以實現;三是企業(yè)即使具備高濃度或高鹽預處理裝置,但缺乏專業(yè)環(huán)境工程管理操作人員,預處理裝置難以發(fā)揮應有作用。
2清下水管網存在的問題
(1)清下水不凈,許多企業(yè)認識不足,罐區(qū)雨水、部分生活污水進入清下水系統(tǒng),導致超標排放。
(2)車間無截污,跑、冒、滴、漏后隨時流入雨水管網,廠區(qū)又無初期雨水收集系統(tǒng)導致超標。
(3)雨水管道與污水管道無空間錯位,污水滲漏導致清下水超標。
(4)原有清水管網為埋地管,深度一般在0.7 m左右,排水不暢,長期積存,易發(fā)黑發(fā)臭。
3.技防對策建議
3.1污水收集的對策建議
3.1.1強化車間源頭分類收集
首*行分類收集以便于后續(xù)處理。車間應建設高濃度、高鹽分、低濃度和清下水4種收集池。高濃度廢水、高鹽分廢水和清下水需用管道從設備出口輸送到各自的容納池,互不干擾,管道采用不同顏色加以區(qū)分。低濃度廢水池接納設備、車間清潔水和車間周圍的初期雨水,收集池安裝液位自動控制泵,便于隨時將廢水輸送到廢水處理站,池體大小以24 h的接納量為宜,同時做好防腐工作。
3.1.2管網建設
輸送高鹽、高濃和低濃度污水的管網至污水處理站管網全部采用管架明管分類輸送。一是便于分質處理;二是確保不污染清下水;三是便于隨時檢查;四是便于廠內考核。
3.2清下水收集
從清潔生產和減少污染物總量排放的角度出發(fā),一方面要求間接冷卻水全循環(huán)使用、蒸汽冷凝水綜合利用,不少化工園區(qū)從環(huán)境管理出發(fā),要求企業(yè)非雨時段清下水不得有水外排。另一方面清下水排放要求較高,COD要小于40 mg/L。為此,清下水收集應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改造和完善。
3.2.1間接冷卻水和蒸汽冷凝水的收集
設備排放的間接冷卻水和蒸汽冷凝水必須采用密閉的明管收集,不得采用明溝,以防與污水交叉,后通過明管輸送到中間水池或直接輸送至企業(yè)冷卻循環(huán)池。
3.2.2初期雨水收集
跑、冒、滴、漏與車間管理密切相關,直接關系到初期雨水的濃度,從環(huán)評審批到重點環(huán)境風險企業(yè)環(huán)境安全達標建設工作均將初期雨水的回收處理建設作為考核指標之一。根據實際經驗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強化2次收集。可在車間周圍修建雨水地上明溝,明溝要建在生產區(qū)域外且要包納所有生產設施和輔助設施。修建的明溝:一要注意底面坡度,確保不留積存水,以0.3 m×0.3 m為宜。二要注重頂面坡度,靠生產區(qū)域的一側坡度是向溝內傾斜,頂面與車間平齊或略低;另一側則向外側傾斜,頂面略高于外側地面。